导热硅脂是我们安装散热器时必须要使用的一种东西,不同性能的硅脂当然会散热器散热性能产生影响,我们早在2007年就做过一篇大型的硅脂横评,现在15年过去了,导热硅脂又有哪些改变呢?这次我们一共收集了18款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硅脂,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在导热性能上的不同,以及后续要做的老化、分油和蒸发等稳定性测试。
手机通道:哔哩哔哩
这次横评测试的18款硅脂都是之前在微博、微信和B站动态里面从各位网友收集的型号当中挑选出来的,包括青梅QM850银硅脂和QM950金硅脂、霍尼韦尔PTM7950-SP、信越的7921和GK5、道康宁TC-5888、高导GD007、Kingpin Cooling KPx、暴力熊Kryonaut extreme、利民的TF7和TFX、猫头鹰NT-H2、雅浚W15II、酷冷至尊CF14、九州风神EX750、追风者PH-NDC、超频三GT-3,这里标注的参考价格是各自当前的电商价。
这些硅脂的参数都是厂商给出的,但各家给出的参数都不一定齐全,有些甚至连导热系数都没给的。
如果大家看过我们之前的散热器应该怎么测的视频的话,就应该知道即便同款的CPU相互之间也有不同的温度和功耗表现,而同一个CPU在不同的主板上,哪怕是同款的主板,也会有不同的温度和功耗表现。
所以我们几年前就开始使用专门打造的CPU发热模拟器去做散热器测试,而这次硅脂横评中我们也是使用这种基于发热体测试平台,不过和我们平常测试散热器用的平台有点不一样,早前实验的结果,按常规方法测的话会有两个问题,一是硅脂之间的差距可能很小,二就是你很难确保每次涂抹都是同样状态,尤其是厚薄没办法去做到尽量一致。
于是我们决定不走常规路线,增大硅脂的使用量,硅脂测试平台把一个Intel LGA1200的CPU顶盖翻转了过来,测试用的硅脂会填满这个凹槽,过多的硅脂会从侧面的小孔排出,这样就可以确保每次使用的硅脂的量是固定的,而且这些硅脂的厚度会是正常使用状况的十多倍,这样可以放大硅脂之间的性能差距。
平台使用利民的AR-120 SE散热器,测试时发热体功率会控制在170W,旁边的温度计一个探头是安装在发热体上方的CPU顶盖内的,另一个则固定在风扇前方,测试环境温度,温度计会自动计出两个温度探头的温度差,而我们看的就是这个温度差。
正式开始测试的时候,除了这18款硅脂之外我们还加入了牙膏来对比,既然平常整天都有人说能用牙膏代替硅脂,我们就来实际试下。
这金硅脂和银硅脂性能和牙膏有得一比,和其他硅脂的性能差相当远,至少有12度,其他的硅脂之间差距就没那么大,最好的雅浚W15II和利民TFX都是39.8度,后面的利民TF7是40度,剩下的信越GK5、7921、猫头鹰NT-H2、九州风神EX750、追风者PH-NDC、超频三GT-3、酷冷至尊CF14、暴力熊KE的温度都在40到42这个区间范围内,而ARCTIC MX-4、霍尼韦尔PTM7950-S、道康宁TC-5888、Kingpin Cooling KPx、高导GD007这几个则是42到44这个区间。
我们也用CPU实际校验过我们的测试数据,用的是功率锁定在170W的Core i7-12700K,散热器是猫头鹰的D15,不过只拿了三个硅脂来验证了一下,测试结果和我们的测试台测出的温度差接近,基本上证实测试台测出的数据是靠谱的。
如果你使用的是LGA 115X平台,由于CPU表面积小了很多,硅脂性能带来的影响应该也会小一些。
最后我们结合测试的温度差以及这些硅脂的每克均价来看,这里的每克均价是按均价最便宜的那个容量算的,而且温度测试结果和一些硅脂给出的导热系数出入很大,所以部分硅脂的导热系数应该存在虚标现象,这参数对于选购硅脂的参考意义不大。
追求性能的肯定是看我们测试结果在40度以内的第一梯队产品,雅浚W15II和利民的TFX性能是最好的,不过利民TFX的售价很高,雅浚W15II的均价就很低,我们评测室日常用的也是这种硅脂,但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粘稠度太高了,非常不好涂, TF7和它们的差距很小,所以没啥必要加那么多钱上TFX,而且它的粘稠度是这三个里面最低的,比较好涂。
信越7921这么多年的经典产品表现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在第一梯队的产品里面它的每克均价也是最低,它的最大问题就是信越的硅脂基本上都是店家分装再销售的,你不知道买到的是否是正品。
九州风神EX750的表现也很好,每克均价和W15II差不多,而且它的粘稠度也不高,涂抹相对简单。 猫头鹰的NT-H2官方虽然没标明导热系数,但性能确实挺不错的,粘稠度不高也很好涂抹,除了贵没啥问题。
最后说一下高导GD007,它的性能虽然和第一梯队的产品有差距,但4度的温度差其实是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它相当便宜,每克均价才7毛7,性价比相当高,忽略青梅那两罐的话它是我们测试的硅脂里面均价最低的,一些网友把它叫做“国产之光”不是没道理的。
至于牙膏能不能当硅脂用,它导热性能其实和廉价硅脂差不多,手头上一时没有硅脂临时顶档还是可以的,但牙膏的化学稳定性远不如硅脂好,时间长了会逐渐烤干变成碳酸钙等物质,导热性能会大幅下降,而且还可能会有腐蚀性,长期把牙膏当硅脂使用是不可取的。
好了这就是本次硅脂横评第一期的全部内容,这次主要是展示了这些硅脂的导热性能,相信看完之后会对大家选购硅脂有所帮助,后续我们还会对硅脂的分油、蒸发和老化等特性进行考察,是时候让烤箱再度出场了,请关注我们的硅脂横评第二期内容。
lyy123小学生 2022-04-16 02:45 | 加入黑名单
给大家讲个笑话,我用那个淘宝卖的qm850给笔记本换硅脂换完温度比没换之前还高,我陷入了沉思,今天我疑惑终于解开了
已有1次举报支持(6)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23#
XX031研究生 2022-04-02 23:46 | 加入黑名单
应该用TC-5688,差距没有这么大,我用了几年散热能力几乎没有衰减。
已有3次举报支持(1)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22#
kent0816初中生 2022-03-29 09:50 | 加入黑名单
还有一个就是衰老,MX4、7921、利民的都是极具性价比的,但是容易衰老,一般情况一年就很严重了,超频大户来说半年就更换,我用的抗衰老最好的就是猫头鹰的H2了,虽然贵,用个两三年直到换U妥妥的。
已有1次举报支持(7) | 反对(9) | 举报 | 回复
21#
yjhercules终极杀人王 2022-03-27 16:22 | 加入黑名单
硅脂使用量。扣具压力
已有14次举报都是变数。所以 差个1-2度基本可以理解为 扣具压力 和硅脂用量产生的小偏差
其实最好测试硅脂的是显卡。显卡核心裸露。硅脂也不用过我。只要散热器面有少量堆在四边 就行
支持(3) | 反对(5) | 举报 | 回复
20#
neoarm27教授 2022-03-27 13:25 | 加入黑名单
这就去撸两管W15II
已有1次举报支持(1)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19#
Agena初中生 2022-03-26 21:28 | 加入黑名单
支持(8) | 反对(4) | 举报 | 回复
18#
yjhercules终极杀人王 2022-03-26 14:46 | 加入黑名单
本评论因举报过多被折叠 [+]17#
lzf19750908一代宗师 2022-03-26 14:03 | 加入黑名单
的确是2007年的那篇硅脂对比评测才关注超能网的。
已有3次举报支持(6)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16#
德意志人一代宗师 2022-03-26 12:22 | 加入黑名单
一直无脑7921 别的属实也懒得看 后面和莱尔德HD90000送去长沙和上海交大的实验室测过热导率和比热 和宣称差不多
已有6次举报热导和比热测试行情价一个温度点200蚊,我们这边一下子测试40多个点,涵盖25到65度。
你说几十块是有点小贵 但一下子用个两三年还纠结什么
支持(9) | 反对(3) | 举报 | 回复
15#
Laugh99终极杀人王 2022-03-26 11:10 | 加入黑名单
关键是硅脂不能抹太多了,要刚刚好才行
已有1次举报刚刚才给97KF换了硅脂,也就是薄薄的一层
支持(6)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14#
Agena初中生 2022-03-26 10:55 | 加入黑名单
之前一直用7921,看了视频后买了一罐30G 国产之光?高导GD007
已有2次举报支持(6) | 反对(2) | 举报 | 回复
13#
三井寿教授 2022-03-26 10:42 | 加入黑名单
W15 II 去年双十一白嫖了两支
已有1次举报支持(1)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12#
gbaoye研究生 2022-03-26 01:23 | 加入黑名单
好文章
已有2次举报支持(1)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11#
QQ23870862终极杀人王 2022-03-25 23:37 | 加入黑名单
用牙膏试试
已有17次举报支持(2) | 反对(13) | 举报 | 回复
10#
拾人牙慧一代宗师 2022-03-25 22:39 | 加入黑名单
支持(1) | 反对(1) | 举报 | 回复
9#
iceDroplet学前班 2022-03-25 22:36 | 加入黑名单
我做结冰实验用的就是那个银硅脂,这下该换高导了

已有4次举报支持(4)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8#
s18sshoot博士 2022-03-25 22:26 | 加入黑名单
霍尼韦尔这么拉的吗
已有3次举报支持(2)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7#
游客终极杀人王 2022-03-25 22:15 | 加入黑名单
稳定性可能没有原装信越好了
已有4次举报支持(4) | 反对(1) | 举报 | 回复
6#
thomasbbq教授 2022-03-25 22:03 | 加入黑名单
支持(1)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5#
拾人牙慧一代宗师 2022-03-25 20:17 | 加入黑名单
有一点疑问。会不会某些硅脂设计时考虑到了对粗糙表面的贴合能力(比如用磨得更细的金属氧化物颗粒),尽量减少接触面的微小气泡的存在。但这种能力在这种加厚纯导热能力测试中无法体现出来。
),而且7921量买的稍多完全可以到4块钱1g,无需5.8元
已有5次举报(很遗憾的是我也想不出什么测试方法能很好衡量这种能力,只能讲空话了)
虽然这次的测试可以算全网最好的硅脂测试了,但是结论还是不变,7921永远的神,认准7921就完事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硅脂测试大概都算白测了
支持(15) | 反对(6) | 举报 | 回复
4#
Emik博士 2022-03-25 20:07 | 加入黑名单
不如牙膏的某宝爆品硅脂真是让人看笑了
支持(4)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3#
zhaoyun980一代宗师 2022-03-25 19:56 | 加入黑名单
提到国产硅脂居然没见麟酷靖创LMX plus。。。
已有1次举报支持(4)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2#
拾人牙慧一代宗师 2022-03-25 19:54 | 加入黑名单
“按常规方法测的话会有两个问题,一是硅脂之间的差距可能很小,二就是你很难确保每次涂抹都是同样状态,尤其是厚薄没办法去做到尽量一致”

已有4次举报翻译一下就是“正常情况下硅脂差距完全没必要太在意,而且比起型号,个人技术更重要”
支持(13) | 反对(0) | 举报 | 回复
1#
提示:本页有 23 个评论因未通过审核而被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