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X P
  • 编辑
  • 评论
  • 标题
  • 链接
  • 查错
  • 图文
  • 拼 命 加 载 中 ...

    ◆ GPU比CPU更热

      “CPU强还是GPU强”,当各个阵营的同志们还在为这个话题争论不休时,至少我们不能否认一点,那就是GPU内部要比CPU更复杂,晶体管更多。

      早前两年,Intel和AMD为了从性能上甩开对手,功耗往往是次要的考虑。所幸的是,当CPU TDP在达到了100多瓦这样恐怖的数值时,Intel和AMD都意识功耗已经成为性能提升的瓶颈,他们开始改良架构,设计新的核心,像Intel的Core 2 Duo系列的TDP只有65W。

    主流CPU与GPU核心大小比较

      然而在今天的图形芯片领域,NVIDIA和AMD似乎在重蹈CPU过去的失误之路,GPU里堆积的晶体管越来越多,功耗也随之水涨船高。

      举例来说,目前最新的Intel Wolfdale双核处理器 (E8xxx系列)集成有4.1亿个晶体管,TDP为65W,最顶级的四核处理器 (QX9775)集成有8.2亿个晶体管,TDP为150W,再看看最顶级GPU情况,NVIDIA的GTX200集成有14亿个晶体管,TDP约170W(核心),AMD的RV770集成有9.56亿个晶体管,TDP约160W,单纯从数字上比较,CPU就得甘拜下风。

    小知识:TDP

      TDP全称是“Thermal Design Power”,翻译为“热设计功耗”,是反映一颗处理器热量释放的指标,指当处理器达到负荷最大的时候,释放出的热量,单位为W。

      处理器的TDP功耗并非其真正功耗,功耗等于流经处理器核心的电流值与该处理器上的核心电压值的乘积。而TDP是指电流热效应以及其他形式产生的热能,均以热的形式释放。

      TDP越小越好,越小则说明处理器发热量较小,散热也越容易。

      受制于架构和工艺等原因,GPU的TDP已经胜过CPU,一跃成为电脑中最大的发热单位。“CPU强还是GPU强”,我们不敢妄下定论,但“CPU热还是GPU热”,答案却是很肯定的。

      在高端显卡 (NVIDIA G9x/G200、AMD RV670/RV770等)中,无论是公版还是大多数非公版显卡的散热器其实是很保守的,只能勉强满足于普通应用,远远不能驯服显卡那颗火热而不羁的“芯”。

      空说无凭,收集一些数据来看看那些GPU到底有多热,这些数据均为我们真实测试得到的,具体的可以参考各显卡的相关测试。

    高端公版显卡的GPU温度

      尤其是ATI Radeon HD 4850/4870显卡,在待机下温度都有近80℃,这样的温度对PCB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即便是通过修改BIOS提高风扇转速,也只是提高噪音降低了温度,但温度的降低需要忍受更高的噪音,在越来越注重环保注重人性化的今天,我们并不提倡这样做。Radeon HD 4800系列借助强劲性能和不错的价格,可能会成为许多发烧友的新宠,但它更突显的是GPU在发热量上有进无退的尴尬。

    Radeon HD 4870上的贴纸因过热而开始脱落

      这些高端显卡之所以这么热,除了GPU本身的原因外,还有就是散热器不力,因此第三方的显卡散热器就成为高端显卡用户更好的选择。

    ◆ 中高端显卡散热器的特点

      在显卡发热量愈来愈高的背后,是散热器厂商的眉开眼笑。公版散热器 (包括大多数非公版显卡的散热器)出于成本和通用性考虑,很难保证性能上的强势,这就给了第三方散热器厂商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于一个花费了几千元购买高端显卡的发烧用户来说,再花上几百元购买散热器来“呵护”爱卡,如瓜熟蒂落般再自然不过。

    给爱卡换上新衣裳 (Thermaltake DuOrb散热器)

      作为散热器的另一个应用,显卡散热器与CPU散热器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当然也有自己个性的地方,从目前的中高端显卡散热器产品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风冷一统天下

      在2003年,业界就有人提出“风冷还能坚持多久”的疑问,挤压热表面,实现高低不等能量体传递能量,这几乎是当时风冷散热一致性的散热传导模式,普通的风冷模式确实跟不上处理器TDP发展的脚步。而当水冷散热器刚刚现身之时,因为其良好的散热能力,人们似乎一下发现了新大陆,纷纷预测未来将是水冷的天下。

      几年时间过去了,水冷仍然只被少部分玩家所使用,一直未跻身主流行列。虽然从综合性能上看还是以水冷占优势,但是它价格偏高,安装不易,占空间大,且安全性低,另外水(或者其它替代液体)会有变质和内部材料氧化的问题。

      除水冷自身缺点以外,使它衰落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热管的出现。当热管进入到PC领域后,传热材料的散热技术获取了突破从而令人们放弃了水冷,所以水冷的发挥空间正在逐渐变小,未来将慢慢淡出市场,热管式风冷是目前主要的散热方式,无论是针对CPU还是针对GPU的散热器。

      ·双风扇大行其道

      在CPU散热器中,双风扇设计的产品并不多见,第二个风扇也多是由用户选配,但在显卡散热器中,标配双风扇的散热器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更为显著,双风扇最明显的好处是能为周边元件散热。

      像我们这次测试的13款显卡散热器中,双风扇设计的就多达6款。

      ·下吹风几乎是唯一的方式

      与高端CPU散热器Tower流不同的是,第三方显卡散热器几乎是清一色的下吹风方式 (公版散热器使用的是涡轮风扇,可以看作是侧吹风),这主要是受制于空间。CPU散热器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利用,侧吹风式的Tower流更有利于降低CPU温度,而显卡散热器的生存环境就苛刻得多,为了能插下其它PCI/PCI-E卡,显卡散热器就只能向扁平方向发展,这也是为什么NVIDA/AMD公版散热器一直只做成单卡或双卡槽设计的原因,通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

      下吹风方式也有它的好处,可以直接吹到PCB板上,PCB板上的显存和供电模块可以被“爱屋及乌”,对显卡PCB的降温比对主板的降温其实更为迫切。

      ·热管技术全面普及

      热管具有热传递速度极快的优点,安装至散热器中可以有效地降低热阻值,增加散热效率。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工质的汽、液相变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高达纯铜导热能力的上百倍,有“热超导体”之美称。工艺过关、设计出色的热管散热器,将具有普通无热管风冷散热器无法达到的强劲性能。

      高端的风冷显卡散热器 (包括NVIDIA/AMD公版散热器)无一例外地使用了热管技术,实际上,热管散热技术已广泛应用到PC的各个部位进行散热,现在的中高端主板上也均使用了一体化的热管散热模块。

      ·轻量化与人性化设计

      CPU散热器可以做到很大很重,如Tower 120差不多有1000g,但对于显卡散热器是不可想象的。一方面是空间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显卡本身的支撑能力远远不能和主板相比较。显卡散热器比起CPU散热器来说要轻巧得多,最重的也就400g左右,实际上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最高转速只有1500RPM的AC Turbo Module风扇(80*15mm)

      另外,显卡散热器上的风扇更小,转速更低,噪音相对下降。那些还在以暴力风扇来获取性能上优势的散热器,只能受到少数人的青睐,更多的用户还是愿意在性能和静音间作一个平衡选择。

      ·多平台适应

      高端显卡散热器通过提供多种安装孔位,基本上能安装在所有主流显卡上。如果新生代的显卡在散热器安装孔距上不兼容以前的显卡的话,那就无能无力了。

      显卡散热器至少提供了一种安装孔位,大多数提供了2-6种安装孔位,基本上能应用在目前的主流平台上。

    ZEROtherm HC 92 Cu8800散热器的孔距参考图

      对于ATI Radeon HD 4800系列和NVIDIA GeForce 9系列显卡,相邻两个安装孔的距离为53mm,继续延用了上一代的散热器安装孔距,现在几乎所有的显卡散热器都支持这一孔位,因此可以很好地安装在Radeon HD 3800/4800、GeForce 8800GT/9800GT等G9x的显卡上。

      然而最新的NVIDIA GTX 200系列显卡在核心封装上作了较大改变,相邻两个散热器安装孔位距离为62mm,这是以前显卡中不存在的孔距,因此现在绝大多数显卡散热器是不能安装在GTX 200显卡上的,除非是专门针对GTX 200的改进版本。

     

    热管技术的几个细节

      作为在高端散热器中出镜率达100%的热管,通过相变来实现热量传递,具体原理以前也讲过很多,不再赘述,但有些细节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热管的弯曲

      热管直通的状态下具有最好的热传递效能,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热管经常要被弯曲。弯曲后的热传递性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也与工艺好坏有密切联系。热管弯曲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在弯曲部位要尽量保持直径无变化,或是变化很小。如果出现严重形变,比如本来圆柱形的外壁变成扁平形状,则会大幅降低热传导性能,因为过大的形变会导致热管内部的毛细结构部分中断。

    比较好的弯曲处理方式,无明显变形(Thermalright HR-03 GT)

      沟槽热管在这方面非常敏感,当沟槽管弯曲90度,导热性能大降,甚至只能达到原来性能的1/2。部分采用沟槽管的散热器甚至将其弯曲180度,那样的效果可想而知了。而烧结式热管在弯曲时的敏感度就小多了,虽然弯曲后性能也会有部分下降,但是并不明显,好在高端的热管散热器差不多都是烧结式热管。

      如果价格非常低 (双热管或以上)并且弯曲角度很小 (最多90度)的,大多数都是采用沟槽管的。多道弯曲的都是采用烧结管 (当然并不绝对,但是基本如此)。

      ·热管的直径

      以热管长度均为150mm计算,经过有关权威机构测试,直径为3mm的热管的热阻值为0.33 (测试物体温度变化区间为60~90度)。而直径为5mm的时候,热阻立刻降到了0.11,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场合对导热的要求了。而当热管直径扩大到8mm的时候,热阻竟然达到了0.0625,这是大部分金属材质散热器难以企及的热阻。

      不同直径的热管,最大导热量区别有多大呢?台湾某研究所给出了一组参考数值。直径为3mm的正品热管,2.8个标准热传递周期中只能传递15W (15焦耳/s)的热量。而直径为5mm的热管,在1.8个热传递周期最大热量传递达到了45W,是3mm热管的3倍!而8mm的热管产品只需0.6个周期就可以传递高达80W的热量。如此高的传热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散热片设计和风扇配合,很容易导致热量无法正常发散。

    ZALMAN FC-ZV9的热管直径仅有5mm

      显然,热管的直径对传热有很明显的影响,直径越大则效果超好,目前高端热管显卡散热器中多采用6mm的热管,也有个别用的是5mm产品。

      ·热管与鳍片的结合

      热管有着优秀的热传导能力,能将处理器的热量很快地转移走,但要依靠热管那小小的散热面积将热量传到空气中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更多的散热鳍片。因此热管与鳍片如何完美结合,是非常关键的,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焊接和穿fin。

    热管与散热鳍片采用焊接方式(ZALMAN GV1000)

      热管与鳍片最常见的连接工艺就是焊接,界面热阻值较低,但是成本较高。比如铝鳍片与铜热管焊接,则需要先将热管表面电镀镍,方可与铝鳍片焊接到一起。焊接热管的工艺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热管上方有焊孔。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和不均匀都会导致散热效率受损。

    热管与散热鳍片采用穿fin方式(AC Accelero S1 Rev.2)

      穿fin就是通过机械手段让热管直接穿过鳍片。这种工艺成本很低,工序简单,但是对工艺本身的技术要求较高,否则很容易使热管与鳍片之间的接触不紧密而导致界面热阻过高。合格的穿fin工艺加工出来的散热器,热管与鳍片截面热阻几乎完全等同于焊接,但成本却能大幅降低。

      焊接与穿fin在性能上基本没有差别,但是在成本方面,焊接会比穿Fin高出每热管1美元左右的幅度,所以焊接工艺的热管散热器价格普遍都比较高。

    ◆ 13款中高端显卡散热器规格汇总

    参加测试的13款中高端显卡散热器

      参加本次横评的显卡散热器,我们一共收集到了13款,但XIGMATEK的VD964和AC的Twin Turbo在国内市场还买不到,前者是厂家送测的,后者则是从香港市场直接购买得来的,另外Thermalright T-Rad2还未上市,我们拿到的是厂家提供的样品,其它十款均是市面上能买得到的,价格在160-499元间,可以称作是中高端系列,它们分别是:

       ·ZALMAN GV1000  参考价:469元
       ·Thermalright HR-03 GT  参考价:440元
       ·Thermalright T-Rad2  参考价:425元 (未上市,暂定价)
       ·Thermaltake DuOrb  参考价:418元
       ·ZEROtherm HC92 Cu8800  参考价:380元
       ·AC Accelero S1 Rev.2 + Turbo Module风扇  参考价:348元
       ·XIGMATEK BATTLE-AXE VD964  参考价:320元 (国内无货,估价)
       ·Coolink GFXChilla  参考价:320元
       ·Thermalright V2  参考价:320元
       ·AC Twin Turbo  参考价:299元 (国内暂无货,售价已定)
       ·ZALMAN FC-ZV9  参考价:299元
       ·ZEROtherm GX820  参考价:275元
       ·PCCOOLER HP3-851(爱琴海) 参考价160元

    参加测试的13款中高端显卡散热器

    13款中高端显卡散热器规格表 (点击放大)

      这13款散热器可以说是环肥燕瘦,各擅胜场,从图中可以看出体积相差迥异,热管数有1根的也有6根的,直径有6mm的也有5mm的,重量最轻为177g,最重的超过400g。价格间的差距也很大,从160元到400多元,可以说涵盖了中高端各个层次用户的需求。

    ◆ 产品介绍:ZEROtherm HC92 Cu8800  参考价:380元

      作为全球提供散热解决方案领先者之一的APACK (Advance Packaging and Creative Knowledge),国内读者对其知之甚少,实际上它是韩国数一数二的散热器厂商,旗下的ZEROtherm散热器品牌行销世界。

      ZEROtherm Hurricane HC92 Cu 8800的前身是Hurricane HC92 Cu,在安装孔位等作了调整后,便诞生了Hurricane HC92 Cu 8800,主要是为NVIDIA GeForce 8800系列显卡优化设计的(这也是名字后缀有8800的主要原因)。

    四根热管的Hurricane HC92 Cu 8800,尺寸为169.7*97*54.4mm,重372g

      和大多数散热器对称性设计不同的是,HC92 Cu 8800在外形上相当奇特,左厚右薄,并且顶部有一个塑料导风罩,官方称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而设计,更好地优化气流,气流在风扇和导风罩的作用下,一部分吹向底座,一部分顺着导风罩弧形框吹向显卡显存和供电部分散热片。

    古怪的导风罩

    底座和散热鳍片均为纯铜制造

      HC92 Cu 8800底座和散热鳍片均为纯铜材质,共有52片鳍片,散热面积约为1400cm2,这样的散热面积相对而言比较小,HC92 Cu 8800尺寸为169*97*58mm,重372g。

    4热管设计

      HC92 Cu 8800采用了4根6mm的热管,在弯曲上两个90℃的转弯比较剧烈,因此稍显变形,可能会影响到热传递的效率。热管与鳍片间是用穿fin方式进行结合的,这样的工艺,如果处理得好,能在性能不输于焊接方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

    去掉导风罩和风扇,更能看清楚热管的排列

    底座上不同孔位的设计,以适应不同显卡

      在底座的安装支架上,有三种不同孔位设计 (43/53/58mm),可以满足不同型号显卡的安装要求。HC92 Cu 8800能够应用于NVIDIA GeForce 7600/8500/8600/8800/7600/7800/7900系列、ATI Radeon X1600/X2600/X1800/X1900系列显卡,也就是说市面上大多数的显卡都可以应用上,最新的Radeon 4850/4870、GeForce 9800GTX等显卡也能安装HC92 Cu 8800。

    不同孔位与之对应的显卡

    镜面设计的铜底座

      导风罩和风扇都是可以拆下来的,以便组成无风扇的静音模式散热器。HC92 Cu 8800使用的是92*92*25mm规格的风扇,转速在1500-3300RPM之间,噪音在19-40dBA间,用户可以通过使用附送的调速器来调整适宜的转速,这个透明风扇还带有3个蓝色的LED灯。

      风扇采用的是UFO轴承,不过要注意,这个UFO可不是指什么不明飞行物,而是Ultra maglev Forms Oil protection (超级磁浮油封轴承),厂商并没有详细介绍这种轴承的特性。

    ZEROtherm Hurricane HC92 Cu 8800散热器全家福

      除了主体散热器外,配件中还有固定用的螺丝和全套的显存、MOSFET散热片,以及GeForce 8800GTX/GTS专用的NVIO芯片散热片,另外还有风扇调速器、小管硅脂

      HC92 Cu 8800在安装上非常简单,附送的安装说明书采用多国文字,不同区域的用户都能找到熟悉的语言去了解安装方法。APACK称,HC92 Cu 8800能使用三种不同的散热方式,即Fanless (无风扇)、Aero-Dynamic (空气动力学)和Overclocking (超频),其中Fanless方式只能在显卡TDP低于50W时才推荐使用。

    Fanless (无风扇)方式,不过好象所有散热器都可以……

    Aero-Dynamic方式,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

    Overclocking方式,仅仅是拆下了导风罩

      有人可能会问,仅仅是拆下导风罩的Overclocking方式在散热能力能得到明显提升?在我们过去的测试中,已经证实了HC92 Cu 8800在“Aero-Dynamic”和“Overclocking”两种散热方式下的性能是完全一样的,或者说,那个导风罩的作用影响甚微,因此在此次横评中我们仅使用了Aero-Dynamic方式来做测试。

     

    ◆ ZEROtherm HC92 Cu8800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但供电电路芯片并没有合适的散热片,因此用户需要自己解决。

     

    ◆ 产品介绍:ZEROtherm GX820  参考价:275元

    ZEROtherm GX820显卡散热器

      GX820是APACK旗下ZEROtherm品牌的又一款纯铜显卡散热器,论体积要比HC92 Cu8800小巧很多,尺寸为116*100*32mm,重177g,还不到HC92的一半。GX820只有一根热管,也是测试的13款散热器中最少的,热管与鳍片间用的是焊接结合方式,鳍片面积约768cm2,也属于较小的散热面积。

    用的是涡轮风扇

      GX820的风扇规格为75*20mm,实测风扇转速只有1200-2000RPM,双滚珠轴承设计。和普通下吹风式的风扇略有不同,更准确地说,GX820的风扇其实是一个涡轮风扇,这样更有利于给周边元件散热,从后面的测试结果也可以得到佐证,在同档次的散热器中,GX820为显卡PCB散热的能力是比较突出的。

    在底座的安装支架上,有六种不同孔位设计

      在底座的安装支架上,有三种不同孔位设计 (43/53/55mm),可以满足不同型号显卡的安装要求,最新的Radeon 4850/4870、GeForce 9800GTX等显卡都能使用GX820。

    齐全的附件

    GX820的外包装

      ZEROtherm GX820的参考售价为275元,在测试的这些散热器中属于价格较低的。

     

    ◆ ZEROtherm GX820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但并没有提供供电电路芯片上适用的散热片,因此用户需要自己解决。

     

    ◆ 产品介绍:Arctic Cooling Accelero S1 Rev.2  参考价:348元

    AC的Accelero S1 Rev.2散热器和Turbo Module风扇

      Arctic Cooling Accelero S1本身是一个无风扇的散热器,AC另外提供了风扇供选配,这次测试搭配的风扇是Turbo Module,因此Accelero S1的价格是两者之和来计算的,Accelero S1的价格为239元,Turbo Module风扇的价格为109元,一起的价格为348元。

    AC Accelero S1 Rev.2散热器

      素有“烤肉架”之称的瑞士AC Accelero S1 Rev.2显卡散热器确实是非常形象,尺寸为215*138*33mm,散热器由面积巨大的铝制鳍片和四条热管构成,热管的直径为6mm,鳍片散热面积高达2700cm2,是参加测试的13款散热器中最大的。虽然面积巨大,但并不重,只有286g,这主要是铝制鳍片的原因。

      在底座的安装支架上,有两种不同的孔位设计 (43/53mm),可以满足不同型号显卡的安装要求,支持的显卡包括ATI Radeon HD 3000系列、2000系列、X1950、X1900、X1800、X1650、X1600、X1550和X1300以及NVIDIA GeForce G9X系列、G8X系列 (不含G80)、7950GT、7900、7800、7600、7300、6800和6600等,最新的Radeon 4850/4870、GeForce 9800GTX等显卡也能安装。

      6mm的热管在弯曲的处理上很好,没有明显变形,保证热量传递的高效率,热管与鳍片间是用的穿fin结合方式。在散热器底座上出厂时就涂有硅脂,可以方便某些无硅脂的玩家,不过有利有弊,只能使用一次,如果能在附件中再附送一些硅脂就更好。

    AC的Accelero S1 Rev.2散热器及附件

      在AC Accelero S1 Rev.2散热器的附件中,甚至可以发现一个有多个缺口的机箱挡板,AC的意思可能是让热空气直接排到机箱之外,由于散热器面积相当大,AC另外还附送了黑色塑料支撑架,可以卡在显卡PCB板上支撑住散热器,虽然我们觉得没什么必要 (散热器很轻),但AC的人性化设计还是值得称道。

    AC Turbo Module风扇

      相应配合的AC Turbo Module风扇虽然属于可选件,但用于高端显卡的话,我们还是建议配上风扇。Turbo Module是双风扇设计,这可以从名字上看出来,两个风扇共用一个3-pin电源接口,风扇的规格为80*80*15mm,最大转速也只有1500RPM。实际上,AC一直非常注重风扇的静音表现,这也符合目前的趋势。Turbo Module的总重量为50g左右。

    特殊设计的固定卡子

      AC Turbo Module可以免螺丝直接安装在Accelero S1散热器上,特殊设计的固定卡子既方便也很牢固,使用起来也很灵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固定的位置。

    根据需要选择固定位置

    就是这么卡上去的

    ◆ AC Accelero S1 Rev.2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基本上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不过有一片散热片需要DIY一下才行,它与热管有些冲突,另外供电电路芯片并没有合适的散热片,用户需要自己解决。

    这一颗显存散热片有些高了,需要DIY弄平一些

     

    ◆ 产品介绍:Thermaltake DuOrb  参考价:399元

    Thermaltake DuOrb显卡散热器

      Thermaltake的产品一直都做得很炫,DuOrb这款散热器也不例外,无敌双火轮的外形很能引人注目。Thermaltake DuOrb是一款双风扇设计的散热器,双风扇最大的好处是对周边元件的辅助散热,两条热管构成一个8字形,全铜打造,重324g,尺寸为180*98*30mm。

      虽然采用的是双风扇设计,但散热面积很有限,只有1100cm2,对于一个双风扇散热器来说,这样的散热面积太小了,热管与鳍片间用的是焊接结合方式。

    Thermaltake DuOrb显卡散热器的背面

      Thermaltake DuOrb的风扇规格为80*80*15mm,官方称其转速为2500RPM,实际测试转速也在2500-2600RPM间,由于它的电源接口用的是传统的D型4针接口,因此是不能调速的,我们很奇怪为什么DuOrb不用可调速的电源接口呢?

    光滑的底座

    Thermaltake DuOrb的外包装也不错

    Thermaltake DuOrb显卡散热器及附件

      DuOrb有两种孔位 (53/58mm)用来安装于各类显卡上,基本上是所有主流显卡都能应用上,包括GeForce 8800 GTX/Ultra,最新的Radeon HD 4800系列和GeForce 9800GTX也能安装。

     

    ◆ Thermaltake DuOrb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和Mosfet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

     

     

    ◆ 产品介绍:ZALMAN FC-ZV9  参考价:299元

    包装盒上印有枪王Fatal1ty的头像、签名和LOGO

      ZALMAN Fatal1ty FC-ZV9包装盒上印有枪王“Fatal1ty”的头像、签名和LOGO。其实,这款枪王专属FC-ZV9显卡散热器与ZALMAN顶级显卡散热器VF900CU外观相同,只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加入了镀镍工艺,让产品看上去更有光泽,也更显冷酷。

    FC-ZV9由纯铜打造而成,为了氧化性和完美的外观,外表全部采用了镀镍处理。

      FC-ZV9外形相当精美,整个散热片全部由两根热管串连起来,这样可以及时将显卡芯片上的热量传导到散热片上去。散热器的整体尺寸大小为96×96×30mm,重量为190g。相对轻的重量意味着显卡要承受的重量会小不少,就算是长时间也不至于令PCB板变形。然而过于小巧使得它的散热面积只有620cm2,是测试的13款散热器中最小的,还不够AC Accelero S1的1/4。

    这个角度来看,ZV9相当可爱

      FC-ZV9的风扇的实际表现是相当强劲的,80*80*15mm的规格,最高转速达到3600RPM,当然噪音也不小,能听到呼呼的声音,最高转速时噪音达到36dB (官方数据)。随散热器附送有一个调速器,可以在性能和噪音间灵活选择,最低转速1600RPM,噪音也降到了20dB左右。

    底部处理光滑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根热管的走向,热管弯曲很平滑,和CPU的热管散热器相比,FC-ZV9的热管只有5mm (一般在6mm),对散热性能的影响不小。另外可以看到热管与散热片是通过焊接工艺结合的,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热阻,有利于提高热传导效率。

    适合多种显卡的安装设计

      ZV9可以适用于多种型号的显卡,底座上五种规格的安装孔 (38/43/48/53/55mm)能很好地将ZV9安装到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主流显卡上,最新的Radeon HD 4800系列和GeForce G9x系列显卡都适用,具体的哪些显卡适用哪种安装孔,在安装说明书上有详细讲解。但要注意,ZV9也不兼容很多显卡,包括Matrox显卡,NVIDIA GeForce 5***系列,NVIDIA GeForce 8800系列,Radeon 9600/9550系列以及NVIDIA GeForce 6600AGP系列显卡。

    附件赠送的显存散热片,可以直接借助散热器风扇给显存散热

    附件中的硅脂、安装镙丝、垫圈等

     

    ◆ ZALMAN FC-ZV9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但供电电路芯片并没有合适的散热片,因此用户需要自己解决。

     

    ◆ 产品介绍:ZALMAN GV1000  参考价:469元

    Zalman GV1000的外包装

      我们可以把ZALMAN GV1000看作是VF1000 LED的镀镍改进版本,在外型上显得更酷了,依旧采用全铜底座+铜鳍片+铜热管全铜结构设计,保证了热量的快速传递,同时四根热管可迅速传递显卡所产生的热量,保证最优的散热效能。

    全铜结构设计

      Zalman GV1000大小为160*100*30mm,重达390g,在显卡散热器中算是比较重的。GV1000采用了Zalman VFP (鳍变剖面)专利技术,可变鳍片形状设计使鳍片能最大面积地提供散热,还配备了一款80*80*15mm风扇,通过内置式安装最大化提升散热效率,提升整体散热性能。

      GV1000用的风扇和FC-ZV9应该是一样的,最高转速达到3600RPM,高转速下噪音明显,能达到36dB,随散热器附送有一个调速器,可以在性能和噪音间灵活选择,最低转速1500RPM,噪音也降到了20dB左右。

    四根热管贯穿于鳍片中

    热管与鳍片间通过焊接方式结合

      GV1000的四根热管与鳍片间通过焊接方式接合,能很好地降低接触热阻,不过有一点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在这么高端的散热器中,ZALMAN使用的还是5mm的热管呢?虽然GV1000的散热面积达到2300cm2,排名第二,但热管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散热能力。

    多孔位设计能让散热器适用于多种显卡

      GV1000的底座上有6种孔位 (38/43/48/53/58/55mm),这也是所有散热器安装孔位最多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能安装在绝大多数的主流显卡上,包括Radeon HD 3800/4800和NVIDIA G80/G9x系列,对于NVIDIA Geforce G80显卡要求安装ZM-RHS88配合使用。

    其中的5号孔位适用于Radeon HD 4800和GeForce G9x显卡

    Zalman GV1000全家福

      ZALMAN GV1000的市场参考价为469元,是测试散热器中最高的 (Thermalright T-Rad2报价425元,但不含风扇,如果配上双风扇的话价格将超过GV1000)。

     

    ◆ ZALMAN GV1000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但供电电路芯片并没有合适的散热片,因此用户需要自己解决。

     

     

    ◆ 产品介绍:Thermalright HR-03 GT  参考价:440元

      如果你对Thermalright的HR-03系列散热器比较熟悉的话,就会发现HR-03 GT的主体散热器和HR-03 Plus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在于扣具设计上,HR-03 GT扣具的孔位设计最初是以GeForce 8800GT为准,相邻两孔距为53mm,因此可适用于现在的主流显卡,包括Radeon HD 4800和NVIDIA G9x等,而HR-03 Plus扣具是依据GeForce 8800GTS/GTX孔位来设计的。另外,两者附带的散热片也是不同的,以适应不同型号的显卡。

    六根热管的HR-03 GT,尺寸为133*156*48mm,重398g(含扣具)

      Thermalright HR-03 GT同样是采用六热管设计,尺寸为133*156*48mm,重量为398g (含扣具,但不含风扇),配上风扇的话会达到470g左右,是所有测试显卡散热器中最重的。

    34片铝制散热鳍片,散热面积约1900cm2

      在散热鳍片上,有许多小孔,像开的天窗一样,这是Thermalright专利的针孔设计,能有效控制风流,进一步增强散热能力。热管与散热鳍片间采用的是焊接方式,焊接工艺的好处是热阻低,这样热量能很好地在热管和散热鳍片间交换。

      HR-03系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鳍片其实是由上下两块散热鳍片组成的 (注意查看上图,鳍片中部有一条弧形的结合缝),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是专利的双鳍片结合,不过我们还没看过这样在散热上有什么好处,而且还会增加对生产工艺的要求。

    热管虽然经过两个90度弯曲,但在弯曲处无明显变形,热传导效率损失不大

    双镜面设计的铜底座

      HR-03 GT也使用了双镜面设计的铜底座,底座的两面均可与GPU核心接触,这样的目的在于能灵活安装散热器。HR-03 GT同其它HR-03产品一样,可以根据需要将散热鳍片部分安装于显卡正面或背面,便于组建SLI系统或避免与其它部件冲突。

    HR-03 GT全家福

      延续Thermalright的一贯作风,HR-03 GT散热器也没有配送风扇,用户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风扇,在附件中有用于安装92*92*25mm规格风扇的扣具。

     

    ◆ Thermalright HR-03 GT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和Mosfet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

    热管下的显存需要安装两个薄的散热片,附件中有

    HR-03 GT安装在8800GT显卡正面的效果图

    HR-03 GT安装在8800GT显卡背面的效果图

     

    ◆ 产品介绍:Thermalright V2  参考价:320元

      Thermalright在发布HR-03显卡散热器后不久,又推出了V2显卡散热器,和HR-03相比,V2显得要小巧紧凑得多,这对于那些机箱内空间比较小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好的消息。V2的尺寸为116*95*27mm,重290g,比前面介绍的ZALMAN FC-ZV9足足重了105g,而且这是不含风扇的重量。

    和以往Thermalright的包装相比,V2的包装确实要“豪华”很多

      Thermalright的一贯作风是——散热器是不搭配风扇的,V2亦是如此,其标准设计是装配80mm规格风扇的。相对的尺寸下,为了能获得高性能,V2把目前成熟的热管散热技术用了上去,包括6mm规格的4热管以及全铜材质的采用,搭配80mm风扇的设计对于性能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纯铜打造,看起来很养眼,不过天长日久表面氧化之后散热性能会有所下降

      V2显得紧凑的原因在于四根热管和底座还有散热片浑圆一体,就象一整块铜制作出来的。金灿灿的外观看起来很耀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显得很精致,但是纯铜表面和其他纯铜散热器一样容易氧化。

    热管与散热鳍片采用的是焊接方式结合

    从这个角度看,更能体现出V2结构上的紧凑

    直径6mm的热管

    底部处理足够光滑

      在底座上有三种不同的安装孔 (43/53/55mm),适用于不同型号的显卡,V2可以应用于大多数主流显卡。


    包装里的全部东东

      需要注意的是,V2背部固定的螺母可以无限拧紧 (螺母中间的螺纹孔是全通的),而不像其它散热器那样 (螺纹孔不是全通的)上到一定程度就拧不动了,这样的后果就是会让显卡在压力下出现变形,如果不稍加注意的话,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 Thermalright V2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但供电电路芯片并没有合适的散热片,因此用户需要自己解决。

    热管下的显存需要安装薄的散热片

    ◆ 产品介绍:Coolink GFXChilla  参考价:320元

      Coolink是在欧洲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个散热器品牌,和Noctua (猫头鹰)有比较深的渊源。

      Coolink公司CEO是这样评价GFXChilla显卡散热器的,“用户一直都很介意显卡散热器的噪音问题,他们一直都在寻找一款高效、低噪音、价格公道的散热产品,而GFXChilla显卡散热器正是一款这样的产品。”

    以高性能低噪音取胜的Coolink GFXChilla

      Coolink GFXChilla显卡散热器由铜底铝鳍加上四根6mm的热管组成,再搭配双风扇,外型上还算不错,散热器尺寸为161*115*32mm,重330g。

    热管与鳍间采用了穿fin的结合方式

    铝制散热鳍片非常密集,散热面积约1700cm2

      GFXChilla算是比较薄的,鳍片的高度才1cmm左右,但非常密集,一共有63片,因此热管与鳍片间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有利于热交换,总散热面积约1700cm2,在测试的13款显卡散热器中位列中游。

    支持5种安装孔距的底座

      GFXChilla的兼容性相当出色,支持5种孔距的显卡 (43/53/58/55/80mm),能安装在绝大多数的主流显卡之中,包括Radeon HD 4800和NVIDIA G9x系列,当然NVIDIA GTX200系列还是没办法支持。

    双风扇,偏重静音,规格为80*80*10mm

      GFXChilla非常注重噪音的表现,因此选用了两个静音风扇搭配,规格为80*80*10mm,实测最高转速只有1500RPM左右 (官方规格为2000RPM),噪音只有18dBA左右,安装在机箱内几乎是听不到的。如果对噪音不太敏感的用户,还可以自己选择80*80*25mm规格的风扇来换取更好的性能表现。

    Coolink GFXChilla全家福

      GFXChilla的风扇电源接口为3-pin,虽然主板上一般会提供无数个这样的风扇电源接口,但GFXChilla还是附送了一个D型电源接口转3-pin的转接头。

    Coolink GFXChilla的外包装

     

    ◆ Coolink GFXChilla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和MOSFET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

    热管下的显存需要安装薄的散热片

     

    ◆ 产品介绍:PCCOOLER HP3-851(爱琴海)  参考价:160元

      超频三 (PCCOOLER)似乎对海情有独钟,从东海、南海、红海到北海,再到显卡散热器的爱琴海,看来是和海恋上了。

    超频三爱琴海散热器

      蓝色的地中海爱琴海给超频三带来了一些灵感,超频三的这款爱琴海显卡散热器 (具体型号为HP3-851)也采用了蓝色的外形设计,再加上波浪形的鳍片和内嵌式的风扇,还真有点大海的味道。

      爱琴海散热器除了热管外,其它的如底座和鳍片都是铝制,因此整个散热器还是很轻的,仅有242g,尺寸大小为160*111*34mm,而体积相当的Coolink GFXChilla重量却有330g。爱琴海一共有26片鳍片,三根6mm热管贯穿其中,鳍片间距比较开放,总散热面积约1250cm2

      爱琴海配备了一个80*80*15mm规格的风扇,工作时会发出蓝光,转速为1300-2500RPM,噪音方面为28dB左右,风量为36.7CFM,爱琴海风扇在扇叶设计上采用了尾部向外微翘的设计,使得风扇下吹和侧吹同步进行,将其镶入散热器中心凹处,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为鳍片进行散热,这种方式和ZALMAN GV1000的风扇设计有些类似。

    热管与鳍片间采用了穿fin的结合方式

    鳍片与底座用的插齿工艺

      爱琴海散热器的底座与鳍片间采用了插齿工艺技术,将鳍片与底座用巨大的压力进行嵌合,整个散热器浑然天成,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热阻,相比于很多散热器底座与鳍片的分离式设计,爱琴海的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迅速将热量从底座转移到鳍片上。

    HDT热管直触技术

      爱琴海散热器的底座非常有特点,也是超频三散热器的HDT (Heatpipe Direct Touch)专利所在,三根热管穿透铝制底座与CPU直接接触,这样大大提高了热传递效率,传统的热管散热器都是处理器将热量传递给底座,再由底座将热量传递给热管,这样在热源与热管间一共有三层热阻,即处理器与底座之间的硅脂热阻、底座的热阻、底座与热管间的介质热管,爱琴海的热管直接与处理器进行热交换,只存在一层硅脂热阻,在效率上会有不错的提升。

    爱琴海散热器只有两种孔距设计

      爱琴海只支持两种孔距的显卡 (43/53mm),不过已经涵盖了目前大多数的主流显卡,包括Radeon HD 4800和NVIDIA G9x系列,当然NVIDIA GTX200系列还是没办法支持。

    爱琴海散热器全家福

      爱琴海本身是不带调速器的,但附送了一个电源转接头,可以通过D型电源接头提供5V或12V的电压,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简单调节风扇转速。除了一些铝制的显存散热片外,附件中还有一片薄薄的散热软垫片,是用来给底座下的两片显存散热用的。

    爱琴海散热器外包装

     

    ◆ PCCOOLER 爱琴海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但供电电路芯片并没有合适的散热片,因此用户需要自己解决。

    有两片显存直接安在散热器底座之下,中间通过薄的散热垫片与底座接触

     

    ◆ 产品介绍:Thermalright T-Rad2  参考价:425元

      到本文发布为止,Thermalright T-Rad2还没有正式上市,我们得到的是厂商提供的样品,正式产品应该是在9月出来,官方定价为54.95美元,参考同门HR-03 GT(56.95美元)在国内的售价,我们预计T-Rad2的国内售价为425元左右。

    Thermalright T-Rad2显卡散热器

      T-Rad2的意义来源于“Twin Radiators”,可能是指它能安装两个风扇吧。T-Rad2的尺寸为228*104*24mm,长度达到228mm,几乎就是一块显卡PCB的长度 (Radeon HD 4850的PCB长度为235mm),这也是目前所见过的最长的显卡散热器,不过T-Rad2非常之薄,厚(高)度只有24mm,因此总体看起来还是比较秀气的。

    Thermalright T-Rad2 (左)和HR-03 GT (右)

      早前的Thermalright HR-03系列最大问题在于它的高度,没安装风扇时高度达到48mm,算上20mm高的风扇,至少有68mm的高度,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主机里其他PCI设备的安装。而T-Rad2的设计更加扁平化,其高度正好是HR-03的一半,更有利于多显卡系统的组件;在重量方面,T-Rad2为360g,要比HR-03的398g轻(备注:不含风扇重量)。

    T-Rad2一共有83片散热鳍片,散热鳍片面积约1700cm2

      T-Rad2就像是一个压扁了的HR-03散热器,同样拥有6根6mm的热管,但是与鳍片接触的热管部分要长得多,达到166mm,而HR-03系列的热管与鳍片的接触长度仅有80mm。T-Rad2的散热鳍片达到83片,HR-03则只有34片,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T-Rad2热管与散热鳍片的接触面积差不多是HR-03系列的两倍,意味着T-Rad2能更高效地将热量从热管转移到散热鳍片上去。

    T-Rad2热管与鳍片的结合方式为焊接

      光凭肉眼来看,T-Rad2的鳍片散热面积似乎比HR-03要大,这可能是扁平形状带来的错觉,实际上经过简单测量的结果是T-Rad2鳍片散热面积约1700cm2,而HR-03则有约1840cm2,T-Rad2鳍片的散热面积小于HR-03,但T-Rad2的优势在于它的鳍片深度在10-15mm之间,对气流的利用效率高,相反HR-03鳍片的深度在20mm以上,需要较强风压的气流,再加上T-Rad2热管与鳍片的接触面积远胜过HR-03,因此在散热性能上超越HR-03也是意料中事。

    T-Rad2的附件 (正式产品可能有出入)

      作为Thermalright的“优良传统”,正式上市的T-Rad2同样不会配送风扇,T-Rad2可以选择安装两个92mm的风扇或一个120mm的风扇,92mm的风扇可以直接用螺丝固定在散热器上,而120mm的风扇需要扣具来配合安装,在附件中包括了这两种扣具。

    T-Rad2只有一个安装孔位

      和其它显卡散热器具有多个安装孔位以适应各种显卡有所不同,T-Rad2只有一个安装孔位,相邻两个孔位的间距为53mm,可以安装在NVIDIA GeForce G9X和ATI Radeon HD 3800/4800系列等目前最主流的显卡上,不能应用于GeForce GTX200等显卡上。

     

    ◆ Thermalright T-Rad2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和供电电路散热片都可以很好地安装上。

    给散热器安装上螺栓

    拧紧四个螺母就OK了

    安装双92*92*20mm规格风扇的效果图

    供电电路上的散热片也比较吻合

    安装120*120*25mm规格风扇的效果图

      可以看到,双92*92*20mm规格的风扇与T-Rad2的组合是比较理想的,120mm的风扇对于T-Rad2来说并不太合身,风扇尺寸比较大,也有可能和主板上的插槽冲突。

     

    ◆ 产品介绍:XIGMATEK BATTLE-AXE VD964  参考价:320元

      XIGMATEK BATTLE-AXE VD964在国内并没有销售,我们的产品是由厂家直接提供的,国外售价为39.99美元,参考汇率及其它因素,我们将之估算为320元。

      XIGMATEK在液冷散热方面一向很出名,它们的风冷产品也未必逊色。Battle-Axe VD964显卡散热器推出之初主要是针对GeForce 8800系列的产品,双风扇设计放在今天依旧能笑傲群雄。

      VD964体积相当大,尺寸达到194(L)*110(W)*58(H)mm,是所有测试散热器最高的产品,重量达到445g,也是最重的产品之一。VD964庞大的体积主要是因为它有两个92*92*25mm规格的风扇,两个风扇转速实测在2000RPM左右,在显卡散热器风扇中算是比较暴力的。

    首个采用H.D.T. (Heatpipe direct touch)技术的产品

      VD964号称是世界上首个采用H.D.T. (Heat-pipe direct touch)技术的产品,四根6mm的热管将直接与热源进行接触,大大降低了中间层的热阻,能更有效地进行热传递。

    散热鳍片用的是类似拱桥式设计

      VD964采用了标准的铜底铝鳍的搭配,虽然它的体积巨大,但是鳍片散热面积并不突出,37片鳍片的总面积约为1600cm2,在13款散热器中位于中下游。比较有特色的是,它的散热鳍片用的是类似拱桥式设计,两个风扇的正下方鳍片呈弧形,并且是不通风的,这是因为风扇正下方是风力盲区,气流很弱,这样的设计能让这些弱气流沿着弧形风道侧向吹出,能更高效地协助周边PCB元件散热,在后面的测试中也验证了这一点,VD964对PCB板的散热能力比较突出。

    风扇是通过胶钉来固定的

      热管与鳍片间采用的是穿fin结合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风扇是通过胶钉来固定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扇的震动。

    XIGMATEK VD964全家福

      VD964的安装孔位支持53/58mm这两种规格,因此除了G80这些产品外,还能支持Radeon HD3800/4800以及GeForce G9x这些显卡。附件中还有个一转二的电源接头,以配合双风扇使用,另外还附送了一个G80用的NVIO小散热片。

     

    ◆ XIGMATEK BATTLE-AXE VD964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供电电路芯片散热片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但是VD964提供的两个长条散热片并不是都能很好地安装在显卡上,热管下方显存用的散热片需要用户自己去寻找薄一些的装上。

    供电电路上的散热片还能凑合用用

    由于热管的影响,热管下方的显存散热片过高以至没办法安装

     

    ◆ 产品介绍:AC Twin Turbo  参考价:299元

      Twin Turbo是Arctic Cooling七月才发布的新产品,国内市场还没有销售,我们的产品是从香港购买得到的,同行价240港元,国内代理商透露,Twin Turbo的国内定价为299元。

      AC Twin Turbo的设计风格基本类似“烤肉架”,在体积和外形上稍有变化,体积稍小一点,尺寸为215(L)*105(W)*53(H)mm,重360g。Twin Turbo是标配双风扇的,这是和S1之间最大的不同。

      准确地说,两个风扇构成了一个风扇罩,通过卡扣直接固定在散热器本体上。流线形设计的风扇罩非常有型,使得Twin Turbo看起来比S1要帅气多了。

      Twin Turbo一共有30片鳍片,总共散热面积约2700cm2,和S1基本持平,虽然S1有32片鳍片,但由于体积要大很多,鳍片间距要明显比Twin Turbo宽,另外Twin Turbo的鳍片高度也比S1略高,总的来说对于气流的利用效率比起S1来说稍有不如。

      Twin Turbo搭配的两个风扇规格为80*80*15mm,转速在1200-2000RPM,可以通过PWM进行调速控制,这也是13款散热器中唯一支持PWM调速的风扇。电源接口除了4-pin的小接口外还有一个3-pin的小接口,均能直接接在显卡的风扇接口,这也是唯一能通过显卡供电的风扇。除此之外,还附送了一个4-D转2-pin的转接头,方便用户直接从电源的12V D型接口取电。

      底座和热管架构和S1是一样的,四根6mm热管通过穿fin直接贯穿于鳍片之中。在底座的安装支架上,有两种不同的孔位设计 (43/53mm),可以满足不同型号显卡的安装要求,支持的显卡包括ATI Radeon HD 3000系列、2000系列、X1950、X1900、X1800、X1650、X1600、X1550和X1300以及NVIDIA GeForce G9X系列、G8X系列 (不含G80)、7950GT、7900、7800、7600、7300、6800和6600等,最新的Radeon 4850/4870、GeForce 9800GTX等显卡也能安装。

      和S1一样,Twin Turbo底座上直接预置了硅脂,在附件中没有再赠送硅脂,如果拆卸后再安装就稍显不便。

      在AC Twin Turbo散热器的附件中,甚至可以发现两个有多个缺口的机箱挡板,AC有意让机箱内的热空气直接排到机箱之外。

     

    AC Twin Turbo安装效果图

      以下效果图是安装在公版设计的Radeon HD 4850显卡上的。显存散热片基本上可以很好地安装上,不过有一片散热片需要DIY一下才行,它与热管有些冲突,另外供电电路芯片并没有合适的散热片,用户需要自己解决。

    热管下的显存散热片高了点,需要DIY弄平一些才行

    供电模块上的散热片不太适合4850显卡

    其它的显存散热片是能很好地安装上的

     

     

    ◆ 各散热器显卡兼容性列表

      散热器能安装在哪些显卡上,取决于它底座上的安装孔位设计,像ZALMAN GV1000多达六种孔位设计,可以安装在数十种型号的显卡上,而Thermalright的T-Rad2和HR-03 GT都只支持一种安装孔位,相应的范围就小多了。

      以下是各款显卡散热器具有的安装孔位,按相邻两个孔位距离来区分,以及各个孔距对应的能安装的显卡:

    13款显卡散热器具有的安装孔位

    不同孔距对应能安装的显卡

      可见53mm的孔距是目前主流显卡对应的安装孔位,也是各款显卡散热器都具有的。大多数散热器还具有43mm的安装孔距,这样能安装在GeForce 8500/8600这些中低端主流显卡上。

     

    ◆ 散热器体积与组建多卡系统

      如果只安装一块显卡,这些显卡散热器基本上不会给其它插卡带来麻烦,但是要组建多卡SLI或CrossFire的话,情况就有些复杂,这里的多卡散热器均指用第三方散热器。目前可以组建多卡系统的主板一般提供两条或三条PCI-E x16插槽,PCI-E x16插槽间的距离也有些不同。

    提供两条PCI-E x16插槽的Foxconn MARS主板

    提供三条PCI-E x16插槽的ASUS P5N-T Deluxe主板

      只有两条PCI-E x16插槽的主板其两条PCI-E x16插槽间距为55mm,而对于有三条PCI-E x16插槽的主板,相邻两条PCI-E x16插槽的间距只有40mm,第一条与第三条插槽的间距为80mm。因此如果是组建双卡系统的话,PCI-E x16插槽的间距为55mm、40mm或80mm,如果是三卡系统的话,PCI-E x16的间距就只能是40mm了。

      对于安装在显卡上的散热器而言,整个散热系统的高度 = 散热器本身的高度 (包括风扇) + 显卡PCB和GPU的厚度 + 安装用的螺丝在显卡背面的高度,当这个散热系统的高度超过两条PCI-E x16插槽间距时,就会给组建多卡系统带来麻烦。

    各款散热器的总高度对比

      上表中列出了13款显卡散热器的总高度,绿色标记的表示可以组建三卡系统,黄色标记的表示只能在有三条PCI-E x16插槽的主板上组建双卡系统,其它表示在两类主板上均能组建双卡系统。

      可以看到只有ZEROtherm GX820能够应用于组建三卡系统,作为同门的ZEROtherm HC92 Cu 8800则是另一个极端,总高度达到64mm,还不能在两条PCI-E x16插槽主板上组建双卡系统 (间距只有55mm),只能在三条PCI-E x16插槽主板上组建双卡系统 (第一条第三条PCI-E x16间距为80mm),类似情情况的还有XIGMATEK VD964、Thermalright T-Rad2和AC Twin Turbo。

      据厂商称,正式上市的T-Rad2将会减少背面螺丝的高度,因此T-Rad2的正式产品高度会小于55mm,能在两类主板上组建双卡系统。

      总高度最大的是Thermalright HR-03 GT (算上风扇的高度20mm),达到76mm,不过由于它是可以安装在显卡的正面或背面的,因此在各主板上组建双卡系统问题并不大,不过这样的高度会严重影响到其它插卡的安装。

      其它的七款显卡散热器安装后的总高度在41-53mm之间,不会影响到双卡系统的搭建。

     

    ◆ 测试平台及说明

      整个测试过程中,室温保持在25度,平台安装在Casetek CK-1022-5机箱内,机箱内风道通畅,前面板有两个120mm的风扇向内吹风,后面有120mm强劲的风扇向外吹风,侧板都开有很多通气孔,形成较典型的前吸后吹风道。

      ·关于风扇和风扇转速

      在这次测试中,最主要的矛盾在于单风扇散热器与双风扇散热器的同台较量,理论上是非常不公平的。在这13款散热器中,风扇最小的是ZEROtherm GX820,其风扇规格为70*70*20mm,而风扇最强的是XIGMATEK VD964,为两个92*92*25mm规格的风扇,中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和CPU散热器不同,大部分显卡散热器我们是难以为它们更换风扇的,因此这种“不公平”的矛盾性是无法调和的。不过作为散热器的一部分,风扇的多少和大小也是厂商对自己散热器的一种设计思想,散热器间的较量是全面比较,从这方面讲,大家都是公平的。

      风扇转速对散热器性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为了更好地体现散热器本体的能力,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通过调速器将各散热器的风扇转速统一调到1500RPM左右,尽可能地做到公平,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转速能满足大多数人对静音的要求。

      不过各散热器风扇的大小规格不尽相同,因此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相同转速下直径大的风扇可能会占到一些便宜。另外Thermaltake的DuOrb散热器的风扇电源接口用的是传统的D型接口,是不可调速的,实测风扇转速在2500RPM左右。

      我们也测试了部分散热器风扇在最大转速下的性能,以作参考。

      风扇转速调速器统一使用ZEROtherm GX820附带的调速器。

      ·Thermalright散热器风扇的选择

    为Thermalright T-Rad2、HR-03 GT和V2选配的风扇

      Thermalright的三款散热器均未配备散热器,因此我们为V2选用了SilverStone FN81(80*80*25mm)风扇,为HR-03 GT选用了千红92*92*20mm风扇,而T-Rad2则用了两个千红的风扇,所有风扇的转速都控制在1500RPM左右。

      市场价SilverStone FN81为30元,千红的风扇为28元,在后面的性价比计算中,均加上了风扇的价格。

      ·选用Radeon HD 4850作测试显卡

    测试用的Unika Radeon HD 4850显卡,标准的公版设计和频率

      Radeon HD 4850性价比突出,发热量高,而且散热器安装孔距和上一代完全相同,是高端显卡散热器最好的舞台。

      ·选用Arctic Silver 5作测试硅脂

    Arctic Silver 5导热硅脂(感谢慧科风灵提供赞助)

      导热硅脂对散热也有一定影响,虽然大多数显卡散热器都会附送硅脂,但我们还是统一使用Arctic Silver 5作为测试用的硅脂,并尽量做到涂抹一致,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散热器本体的性能。

      ·加入对PCB温度的测试

    PCB板上热敏探头测试点

      在这次测试中,我们新加入了对显卡PCB板温度的监测,是为了考察散热器对周边元件的辅助散热效果。测试点选在供电电路上,在MOSFET管的烘烤下,这部分PCB的温度是非常可观的。

      ·关于噪音

      现在中高端散热器越来越考虑到人性化,采用低速低噪音的风扇,并且大部分风扇都是可调速的,噪音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且这次测试的主要数据是在1500RPM转速左右取得的,这个转速下的噪音除非特别挑剔,一般来说是勉强可以达到静音要求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测试结果是在低噪音 (静音)的前提下完成的,噪音达标了,再来谈性能

      也会有些玩家对噪音并不敏感,因此我们也提供了风扇转速最大情况下的性能测试成绩,可供参考。ZALMAN和ZEROtherm几款散热器的风扇转速都能达到3000RPM以上,值得再度强调的是,当风扇转速调到最大时,噪音非常明显。

      ·关于安装难易

      中高端散热器主要是针对高级玩家的,都是DIY高手,安装一个散热器就是小菜一碟,显卡散热器的安装相对于主板上的散热器 (CPU散热器和其它芯片散热器)更为简单,测试的这些散热器安装起来都相当容易,我们不认为会给用户带来什么困难。


    ◆ 测试软件选用及测试方法

      在以前的测试中,我们一直用ATITool这个工具软件来让显卡在高负荷下工作,不过这次抛弃了ATITool,投入了FurMark的怀抱,因为FurMark更能折磨显卡。

    FurMark中有“Stability Test” (稳定性测试)选项,就是用这个来折磨显卡

    Stability Test进行中,GPU最终稳定于64℃

    同样条件下,ATITool只能让GPU最高达到55℃

      在同样条件下,FurMark能让GPU达到64℃,而ATITool只能让GPU最高去到55℃,相差还是蛮大的,这也是我们喜新厌旧的原因。关于FurMark,你可以在这里下载最新的1.4.0版。

      至于如何更残酷地让显卡“烧”起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最暴力烧机软件FurMark完全解析》。

      ·测试方法

      1、开机进入系统,不调用任务程序,利用风扇调速器将显卡散热器风扇转速调至合适大小 (通过Everest等软件来监测);

      2、运行测试软件FurMark (Stability Test/1280*1024/NoAA),让GPU满载运行,时间约15分钟左右,以便让GPU和PCB温度处于稳定状态;

      3、记录满载下的GPU和PCB板温度。GPU温度通过FurMark测试软件得到,PCB板温度通过温度测试仪得到;

      4、关闭测试软件FurMark,让系统处于待机状态;

      5、当GPU和PCB板温度处于一个稳定值时,记录下它们的温度,此时的GPU温度通过GPU-Z软件得到。

     

    ◆ 相近转速下的GPU温度

      虽然说是相同转速,但做不到绝对相同,转速大致相近,Thermaltake DuOrb因为用的是传统的D型电源接口,不可调速,所以转速要高出很多 (实测2500RPM左右)。

      以下数据图,从上到下排列的顺序为价格递减,即最上面为最贵的,最下面为最便宜的,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比较性能/价格的高低。本来Thermalright T-Rad2的价格是比ZALMAN GV1000低的,但它是不带风扇的,算上风扇的价格就比GV1000高了,所以最贵的其实是T-Rad2,AC Accelero S1和Thermalright V2的价格也是加上了风扇的价格。

    相近转速下GPU的温度 (散热器型号后的数字指风扇转速)

      因为是按价格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所以合理的结果应该是金字塔式的条形图,但从上面实际得到的数据来看,并非如此。图中黄色条形是标注GPU温度较低的散热器。

      表现最好的是还未正式上市的Thermalright T-Rad2 (预计在9月上市),T-Rad2的散热面积并非最大,它能夺得第一的位置主要是因为6热管的设计以及热管与散热鳍片间无与伦比的接触面积,两个92*92*20mm规格的风扇也功不可没。

      其次是AC Accelero S1,它的价格却是排在13款散热器的第6位。AC Accelero S1出色的散热性能却也是意料之中的,在这些散热器中,它的体积是最大的,拥有高出很多的散热面积,达到2700cm2,和AC Twin Turbo一样,是这些散热器中散热最大的,是散热面积最小的ZALMAN FC-ZV9的四倍有余,巧的是,FC-ZV9的散热性能位居最末。除了散热面积大外,双风扇的设计也让AC Accelero S1占尽优势。

      紧接其后的依次是Coolink GFXChilla、Thermalright HR-03 GT、XIGMATEK VD964和AC Twin Turbo这四款散热器,它们对GPU的散热能力在不分伯仲,除了HR-03 GT外,其它三款均是使用了双风扇,在前六名的散热器中,有5款是双风扇设计的,足见其作用巨大。唯一单风扇的是Thermalright HR-03 GT,它的优势在于6根热管,而且散热面积也不小,有1840cm^2左右,散热面积排第四;Coolink GFXChilla的优势在于鳍片高度较小,鳍片密集达到63片,热管与鳍片的接触面积大;XIGMATEK VD964的优势在于它强劲的风扇,两个92*92*25mm的风扇不是盖的;AC Twin Turbo的优势在于它领先的鳍片散热面积。 

      散热面积第三的ZALMAN GV1000并没有相应的表现,制约它的原因一个是热管直径只有5mm,影响了热传递效率,另一个原因是80*80*15mm规格的单风扇在低转速下让它有心无力。

      价格最低的超频三爱琴海却表现出了不错的性能,直触式热管技术对性能有不少帮助,绝对性能排位第十,比起价格差不多是它三倍的GV1000来并不逊色多少。

      其实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Thermaltake DuOrb散热器,400多元的价格和高得多的风扇转速,散热能力却排在倒数第二。由于是双风扇设计,其散热面积也达到了1100cm2,比起Thermalright V2、ZEROtherm GX820和ZALMAN FC-ZV9都要高,这样差的成绩有些令人费解。为了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又仔细进行第二次测试,结果是一样的。

      Thermalright V2、ZEROtherm GX820和ZALMAN FC-ZV9由于热管数量和散热面积的原因,表现出来的性能也算是中规中矩。

      虽然各个散热器的性能有强弱之分,但与原装的公版散热器相比,性能上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GPU温度降低了9-43℃。

    ◆ 相近转速下的PCB板温度

      以下数据图,从上到下排列的顺序为价格递减,即最上面为最贵的,最下面为最便宜的,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比较性能/价格的高低

      PCB板温度的测试点见前面“测试平台与说明”一节,下面数据图中黄色条形是标注PCB温度较低的散热器。

    相同转速下PCB的温度 (散热器型号后的数字指风扇转速)

      看到PCB板的温度,相信很多人都会大吃一惊,没错,在很多时候,PCB板的温度超过了100℃。不过要指出的是,测试时没有安装显存、MOSFET等部件的散热片,如果安装上散热片,PCB温度会稍低一些,但也不会低很多。

      各个散热器对周边元件的辅助散热能力并不能与对GPU核心的散热能力划上等号,此时风扇的位置、风扇与PCB板的距离以及鳍片的设计起着更主要的作用。

      超薄高度设计的Thermalright T-Rad2在这一项测试中再一次取得领先,配合双92*92*20mm的风扇能在满载时将PCB温度控制在73℃左右,比第二名差不多低了8℃之多。

      同样双风扇设计的XIGMATEK VD964取得第二名,主要原因还得归功于92*92*25mm风扇的强劲以及拱桥式鳍片设计。

      Thermaltake DuOrb一改对GPU散热的颓势,靠着两个高转速的无敌双火轮,将PCB板的温度控制在85℃,同样是双风扇的AC Accelero S1,表现出了同样出色的辅助散热能力。

      其它几个80mm规格双风扇设计的散热器如AC Twin Turbo、Coolink GFXChilla也有不俗的表现。

      在这项测试中,单风扇设计的散热器就显得很无奈,PCB板温度都在100℃左右,ZEROtherm HC92 Cu8800甚至让PCB温度达到了114℃,非常恐怖的事。

      虽然在待机时各散热器对PCB的降温要好过公版散热器,但在运行测试软件时,除了前四名外,其它散热器对PCB的散热是明显不如公版散热器的。

    ◆ 最大转速下的测试成绩

      在不考虑噪音的情况下,将各散热器风扇转速调至最大,因为调速器的原因,对风扇本身能达到的最大转速有一定降低,比如原来风扇转速最大可以达到3300RPM,但通过调速器的话,最大只能到2900RPM。

      以下数据图,从上到下排列的顺序为价格递减,即最上面为最贵的,最下面为最便宜的,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比较性能/价格的高低。下面数据图中绿色条形是标注风扇转速提高很多的散热器。

    最大转速下GPU的温度 (散热器型号后的数字指风扇转速)

    最大转速下PCB的温度 (散热器型号后的数字指风扇转速)

      转速的提高,对散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像ZEROtherm HC92 Cu8800和ZALMAN GV1000都能把GPU温度控制在60℃以内了,但是高转速下的它们并不比Thermalright T-Rad2 (1530RPM)、AC Accelero S1 (1480RPM)、Coolink GFXChilla (1475RPM)和Thermalright HR-03 GT (1831RPM)出色,单风扇还是难以与双风扇匹敌。高转速风扇对周边元件的散热似乎影响更大,ZALMAN GV1000更是能将PCB的温度降到79℃,比1500RPM时下降了17℃。

    ◆ 中高端显卡散热器英雄榜

      通过前面的一些介绍和测试,我们对这13款高端显卡散热器有了一些定性的了解,相比于原装的公版散热器,它们或多或少的能降低GPU温度,还是能发挥一定作用的。

      在人性化 (包括易用性和噪音水平)方面,我们认为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噪音属于可操控的,我们最重要的测试数据来源于各个散热器风扇在同样转速下 (1500RPM)的成绩,噪音相当接近,换种思路来看,就是把噪音的差距转化成性能上的差距。在周边元件的辅助散热片上,各个散热器均不能提供100%适用于主流显卡供电电路散热的附件,可能这也怪不得散热器厂商,毕竟不同显卡的供电电路设计不一样,无标准可遵循。

      · 综合散热指标大排名

      实际上对它们的评价,最终还是归结到性能和价格上了,我们可以用更好地定量地来比较各个散热器,以公版散热器的成绩为参照对象,对它们来一个数字化性价比指标:

      GPU/PCB散热指标 = (公版散热器下GPU/PCB的温度 - 此散热器下GPU/PCB的温度) * 10 / (此散热器价格)平方根

      这里的温度是指相同转速下的GPU或PCB满载时的温度,显然PCB和GPU温度下的指标是不同的,综合指标将是PCB指标和GPU指标的加重平均:

      综合散热指标 = 4 * GPU散热指标 + 1 * PCB散热指标

      根据这样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各散热器的综合指标:

    各显卡散热器的性能/价格指标(价格从高到低排列,TR产品加上了风扇的价格)

      从这张表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结论:

      绝对GPU散热能力前三名:Thermalright T-Rad2、AC Accelero S1、Coolink GFXChilla

      绝对PCB散热能力前三名:Thermalright T-Rad2、XIGMATEK VD964、Thermaltake DuOrb

      结合到价格上的因素,综合评价它们在GPU散热和PCB上的散热能力,性价比从高到底的顺序应该是:

        Thermalright T-Rad2
        AC Accelero S1
        XIGMATEK VD964
        AC Twin Turbo
        Coolink GFXChilla
        PCCOOLER HP3-851(爱琴海)
        Thermalright HR-03 GT
        ZALMAN GV1000
        ZEROtherm GX820
        Thermalright V2
        ZEROTherm HC92 Cu8800
        Thermaltake DuOrb
        ZALMAN FC-ZV9

      · 各显卡散热器最后点评

      Thermalright T-Rad2在这次测试中表现尤其突出,凭借最多的热管数、最大的热管与鳍片接触面积和双风扇,使得它在性能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唯一的问题是它的价格,据了解,Thermalright T-Rad2在9月就会有产品在国内出现,价格上暂定为54.95美元,比起HR-03 GT还要低(HR-03 GT报价为56.95美元),参考HR-03 GT国内的售价,我们的价格是按425元计算的,加上两个风扇56元,共计481元,以这样的价格而言,它的性价比依旧是最出色的。

      AC Accelero S1的表现也很抢眼,凭借最大的散热面积和双风扇以及相对不错的价格,使得它在性价比紧随T-Rad2之后,无论是GPU散热还是PCB散热,都照顾得非常好,唯一的缺点是它太大了,虽然在大多数的时候并不会妨碍什么。

      XIGMATEK VD964、AC Twin Turbo和Coolink GFXChilla的性价比也很高,性能同样出色,也是用户可以考虑的对象。

      前五名均为双风扇散热器,单风扇散热器中战绩最好的是来自国内厂商超频三的爱琴海,令人刮目相看,价格上最低,但性能不弱,综合性价比很高,13款散热器位列第六,因为价格上的绝对优势,应该是很多用户的选择。

      如果算上风扇的价格,Thermalright HR-03 GT的价格是最高的,不过它的性能也马马虎虎,性价比上就相对逊色。

      价格第二高的ZALMAN GV1000确实有些失败,5mm的热管难道成为瓶颈?在高转速下GV1000能挽回些颜面,但噪音问题又来了。

      次低价格的ZEROtherm GX820绝对散热能力并不突出,但性价比尚可,在这价位上除了爱琴海外尚无敌手,小巧精致的造型以及能组建三卡系统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Thermalright V2在小小的体积内穿插了四根热管使得它的绝对散热能力相当不错,精致的做工也会让很多人垂青。

      ZEROtherm HC92 Cu8800的性价比只能说是一般,夸张的外型或许能让一些人掏钱包,在高转速下它的性能会有很大提高。

      不过最失败的应该是Thermaltake DuOrb,价格高高在上,性能难以服众,将它称之为花瓶也不为过,当然,如果只论给PCB散热的话,DuOrb还是比较强悍的。

      垫底的是ZALMAN FC-ZV9,两年前的产品,5mm的热管,最小的散热面积,当副班长好象也是理所当然的。

      · 组建多卡系统的用户必读

      如果想组建多卡系统的话,性价比论就有些不太适用,能安装是前提,然后再来考虑性价比。

      唯一能组建三卡系统的显卡散热器:ZEROTherm GX820

      可以在两条或三条PCI-E x16主板上组建双卡系统的显卡散热器:Thermalright T-Rad2、AC Accelero S1、Coolink GFXChilla、超频三爱琴海、Thermalright HR-03 GT、ZALMAN GV1000、Thermalright V2、Thermaltake DuOrb、ZALMAN FC-ZV9

      只能在三条PCI-E x16主板上组建双卡系统的显卡散热器:ZEROtherm HC92 Cu 8800、XIGMATEK VD964和AC Twin Turbo

      · 编辑推荐

      我们最终向用户推荐Thermalright T-Rad2和Arctic S1.Rev2散热器,它们的出色表现让人垂涎三尺。

     

      巅峰对决,胜负已分,中高端散热器英雄榜已公告天下。不过消费者似乎应该质问一下AMD或NVIDIA:凭什么你们显卡的高发热量要我们来买单? 

    ×
    热门文章
    1华硕 Z790-AYW OC WIFI主板亮相:双内存槽设计,内存超频成绩惊艳
    2联力将推出兰博基尼联名款包豪斯O11D EVO RGB机箱:限量6498台
    3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回忆IBM工作经历:曾参与PS3的Cell处理器开发
    4高通公布Adreno X1 GPU详细信息:规格、性能和Adreno控制面板
    5Arrow Lake-U / H / HX移动CPU现身发货清单,英特尔选择了台积电N3B工艺
    6安耐美金竞蝠GN650电源评测:低价位也有好用料
    7微星发布MAG PANO 100 PZ系列机箱:支持背插主板,前置20Gbps USB-C接口
    8摩尔线程宣布性能新突破:国产千卡智算集群助力国产大模型训推
    9提前拿到骁龙X Elite笔记本的用户发现,固件更新带来了显著提升
    欢迎参与评论,每一条合规评论都是对我们的褒奖。
    登录快速注册 后发表评论
    登录 后发表评论,若无帐号可 快速注册 ,请留意 评论奖罚说明